小碗儿干炸

Joseph Haydn: Symphony No. 31 In D, “Horn Signal” - I. Allegro - Neville Marriner

📯📯📯

古水:

*sound of maestro*(大师原声) 之
海顿「D大调第三十一“号角”交响曲」
首乐章: 快板
(Symphony No. 31 in D major, "Horn Signal" Hob. I /31: I. Allegro
)

        「第三十一交响曲」是约瑟夫·海顿(Joseph Haydn 1732.3.31-1809.5.31)早年任职于艾斯特哈齐亲王宫廷乐队时众多奉制乐篇之一,约完成于1765年夏末。为迎合亲王殿下的欣赏趣味,并向新招募的两位圆号演奏家表示敬意,当时身为副乐长的海顿特意将乐队常规的双圆号编制翻倍,藉以营造出嘹亮辉煌的音效,“号角”之名亦由此而来。
        在海顿生活的年代,音乐家的生活远不像现在那般光鲜亮丽,成为媒体甚至大众的焦点,而更多的等同于匠人。他们出入于宫廷,服务于王侯,日常开销甚巨,却常常得不到最基本的生存保障,一旦失宠或面临健康问题,便会陷入窘境。贫困出身且在年轻时体会到作为自由音乐人之艰辛的海顿,在他近三十年的乐长生涯里(初为副职),除了妥帖安排好雇主的日常音乐生活,提供令其满意的精神食粮之外,更是肩负着乐队人事推荐任免等大小事务,此外,为下属争取权益福利亦是其份内之事。在以非凡才华与优秀作品奠定个人在作曲领域杰出地位的同时,体恤谦和的为人处事自然也使其不辱“海顿爸爸”之美名。
        由于该作中圆号的“抢戏”表现,在多年后曾一度使得巴黎出版商误将其归为当时盛行于法国的“交响协奏曲”来推广。首乐章--快板,四支圆号齐奏引出,犹如天色将昉时远处驿站传来的邮号声,一份欢乐而庄严的情绪直泻而出,伴奏的弦乐声部像是清晨山间的潺潺溪流,在长笛模仿的布谷鸟啼鸣中,混杂着树木芳草的怡人气息,静静地淌过斑驳的密林,雀跃着汇入河流的怀抱......

协奏: 圣马丁学院室内乐团***
          (Academy of St. Martin-in-the-Fields)
指挥: 内维尔·马里纳爵士
***
          (Sir Neville Marriner 1924.4.15- )

评论

热度(22)